链接器ld和链接脚本lds

2025-06-27 14:49:52

每个有loadable或allocatable标识的输出section有两种地址,一种是VMA(Virtual Memory Address),这种地址是输出文件运行时section的运行地址;一种是LMA(Load Memory Address),这种地址是加载输出文件时section的加载地址。一般,这两种地址相同。但在嵌入式系统中,经常存在执行地址和加载地址不一致的情况。如把输出文件加载到开发板的flash存储器中(地址由LMA指定),但运行时,要把flash存储器中的输出文件复制到SDRAM中运行(地址有 VMA指定)。 在链接脚本中使用注释,可以用“/*...*/”。

每个目标文件有许多符号,每个符号有一个名字和一个地址,一个符号可以是定义的,也可以是未定义的。对于普通符号,需要一个特殊的标识,因为在目标文件中,普通符号没有一个特定的输入section。链接器会把普通符号处理成好像它们都在一个叫做COMMON的section中。

下面给出vivi的ld script的内容及分析。

(1)[Makefile]

LINKFLAGS = -Tarch/vivi.lds -Bstatic

可见,链接的脚本是arch/vivi.lds,而且链接静态库。但是在arch下没有vivi.lds,而是有vivi.lds.in。看了一下vivi.lds.in的内容,

SECTIONS { . = TEXTADDR; .text : { *(.text) } .data ALIGN(4) : { *(.data) } .bss ALIGN(4) : { *(.bss) *(COMMON) } }

很明显,这个就是原始的vivi的链接脚本。但是存在一个变量TEXTADDR没有赋值,也就是说,这个量根据配置的不同是不同的,所以肯定就在Makefile中执行了生成方法。下一步就要看[arch/Makefile]

(2)[arch/Makefile]

LDSCRIPT = arch/vivi.lds.in

ifeq ($(CONFIG_ARCH_S3C2410),y) MACHINE = s3c2410 ifeq ($(CONFIG_S3C2410_NAND_BOOT),y) TEXTADDR = 0x33f00000 else TEXTADDR = 0x00000000 endif endif

vivi: $(HEAD) arch/vivi.lds arch/vivi.lds: $(LDSCRIPT) @sed s/TEXTADDR/$(TEXTADDR)/ $(LDSCRIPT) >$@

很明显,这步主要完成的工作就是要把vivi.lds.in文件中的TEXTADDR用配置后的实际值来代替。根据我的配置,这里我的TEXTADDR就是0x33f00000.

SECTIONS { . = 0x33f00000; .text : { *(.text) } .data ALIGN(4) : { *(.data) } .bss ALIGN(4) : { *(.bss) *(COMMON) } }

SECTIONS表示段。第一行表示当前地址为0x33f00000,就是VMA,同时也是text段的起始地址。第二行用了通配符*表示所有字符,这里的意思就是说指定的每个目标文件的text section的内容都放到同一个.text中。第三行表示指定的每个目标文件的data section的内容都放到同一个.data中,而且要四字节边界对齐。第四行表示指定的每个目标文件的bss section的内容都放到同一个.bss中,所有的普通符号都放到COMMON中,而且要四字节边界对齐。

这算是最为简单的ld scripts,不过也够用了。如果不考虑对齐等因素,则可以直接在命令行中指定-Ttext 0x33f00000,就可以完成了。当然,对Linux kernel等,ld scripts要处理复杂的内存分配等操作,相应的要复杂一些,读那些的方法就是查阅using ld手册,同时还要研究MCU的内存分配,这样才能作出合理的安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