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郭富城的职业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尤其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,郭富城的电影票房逐渐滑落,甚至出现了连续两年无作品上映的情况。相比之下,刘德华则继续出演了《无间道》《十面埋伏》《天下无贼》《墨攻》《投名状》和《三国志之见龙卸甲》等大片,逐步成为香港影坛的常青树。到了2009年,郭富城的片酬才回升至六百万,但刘德华的片酬早已突破千万大关。
进入2010年代,郭富城终于迎来了爆发期。接连主演《寒战》《西游记之大闹天宫》《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》《寒战2》《无双》等大制作,不仅在香港票房一路飙升,还创下了多部内地十亿票房的纪录。在这个阶段,郭富城的片酬突破了1500万,最终达到了2500万港币。而与此同时,刘德华的片酬虽然有所上升,但因投资电影获利丰厚,收入更为可观。
但事情并未结束。
有一段时间,郭富城和刘德华的片酬差距似乎发生了逆转。尤其是在刘德华的《扫毒2:天地对决》《拆弹专家2》等大作屡屡突破十亿票房后,刘德华的气势再度攀升,他的片酬也迎来了上涨。
但在另一层面,我们也不禁要提到:为什么刘德华和郭富城的电影成本如此不同呢?
其实,答案很简单。大部分电影的成本并不仅仅取决于演员的片酬。电影类型、片方的预算、市场环境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电影的制作费用。因此,所谓“片酬一样”其实是针对同类型、同规模的电影来说的标准,而在不同情境下,片酬和投资的高低并不是固定不变的。
例如,郭富城接演的《临时劫案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郭富城当初接受这部电影的邀请时,说自己非常喜欢这个剧本,也对新导演麦启光充满支持,根本没有考虑过片酬的事。可以想象,既然郭富城作为最大牌演员,片酬都可以“打折”,那么其他演员的片酬自然更是低得多。这部电影虽然票房不低,但投资方显然非常节省,选择了最冷的档期,场面和技术也并不奢华,显然是为了节省成本。
相比之下,刘德华的几部电影,除了《焚城》之外,几乎都选择了“次级热档”,而且宣发成本也非常高,这就使得其制作成本相对较高。因此,虽然片酬差不多,但电影的成本却有显著的区别。
最终,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:电影的成本并不是单纯由演员的片酬决定的,很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最终的预算。尤其是片方的预算安排,市场的竞争环境,以及影片的档期,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电影的整体成本。
说到底,片酬并不是衡量电影价值的唯一标准,投资、市场环境和电影本身的质量,才是决定电影是否能成功盈利的关键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最新发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