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以为猝死只是“突然发生”?实则是身体长期发出预警,却被我们一次次忽略!27岁医生球场倒地、20岁少女夜跑猝死…这些痛心案例,都在警示:猝死从来不是意外,而是身体“蓄谋已久”的崩溃。近日,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起的这一话题引发网友热议。
作为健康“守门人”,小编今天就为大家拆解猝死的“套路”,教你筑牢生命防线!
猝死,藏在这些“隐形炸弹”里
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,是“平素健康者短时间因自然疾病突然死亡”,但临床超80%是心源性猝死,且夏季高发!我国每年超55万人因心源性猝死离世,越来越多年轻人中招,背后是这些“慢性杀手”在作祟:
不良生活习惯:
熬夜让心脏“连轴转”,高脂高糖饮食堵塞血管,烟酒持续“投毒”心脏 。
基础疾病作祟:
高血压、糖尿病等代谢病,像“隐形杀手”侵蚀血管;冠心病、脑梗死等并发症,在基础病“温床”里加速摧毁身体。
情绪过山车:
长期焦虑让心脏“上紧发条”,突发情绪波动刺激激素分泌,血管收缩、血压飙升,成猝死“最后稻草”。
冷热气温攻击:
冬季血管收缩、代谢变慢,夏季血管扩张供血不足、脱水影响循环,都是猝死高发“催化剂”。
身体崩溃前,这些信号别忽视!
超50%猝死者事发前有“求救信号”,别再当“小毛病”!出现这些症状,立刻警惕:
1
频繁心悸:感觉心脏像 "打鼓" 般乱跳,时快时慢,可能是心律失常的早期信号。
2
胸闷胸痛:胸口像被巨石压住,疼痛可能窜到左臂或下巴,休息后缓解但反复出现,这可能是心肌梗死的早期预警。
3
莫名疲劳:明明睡够了,却整天浑身乏力,连爬楼梯都觉得吃力,高度提示重要脏器功能下降,机体功能受损。
4
呼吸急促: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,甚至安静时也觉得 "气不够用",警惕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悄然来临。
5
头晕眼黑:突然一阵眩晕,眼前发黑,甚至伴有行走不稳,这是脑部供血不足和脑卒中的危险信号。
6
腹痛呕吐:在炎热的夏季,许多人可能会出现腹部疼痛、恶心呕吐的症状,这些症状常常被误认为是胃肠炎或中暑,但这也可能是心脏严重疾病的预警信号。
遭遇猝死,黄金急救怎么做?
身边有人猝死,每一秒都决定生死!记住这5步:
1. 呼叫急救:立即呼叫急救电话 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,请求救援。
2. 调整体位:将患者的位置调整为平卧位;同时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,清理患者呼吸道异物,避免因异物进入气管发生窒息性死亡;松开衣领,避免由于衣领过紧出现呼吸困难。
3. 心肺复苏:如果有人具备相应的急救知识,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。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:胸骨中下1/3处,按压的深度一般在5-6cm,按压的频率在100-120次/分。
4. 保证呼吸道通畅: 可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,如果单人施救,每按压心脏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。
5.AED使用: 当医护人员赶到现场之后,如果猝死的患者存在“心室颤动”的情况,应当使用电除颤进行治疗,如果一次除颤后没有恢复有效心率,可以马上进行五个循环的心肺复苏。
日常防护:从这4点筑牢“防猝死墙”!
1.读懂警报,及时止损:出现胸闷、胸痛等信号,尤其活动后加重,立刻休息并打120!哪怕症状缓解,也必须就医排查心脏问题 。
2. 养成护心习惯:规律作息别熬夜,低盐低脂饮食,戒烟限酒;保持情绪平和,科学运动(有基础病者依心肺运动试验定制方案) 。
3. 管好基础病: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患者,严格遵医嘱服药、定期监测;家庭备急救药,掌握急救技能,关键时刻能救命 。
4. 夏季特别防护:
- 避开高温时段(10:00 - 16:00)外出,必须出门时戴宽檐帽、穿透气衣服,随身携带小风扇及降温物品。避免阳光直射,选择阴凉处活动,每隔一小时休息片刻,定时监测体温,避免中暑风险;
- 空调温差≤8℃,进出空调房时,先在门口站3分钟适应温度变化,避免温差过大引发血管痉挛等不适;
- 每隔1-2小时喝100-200ml清水,出汗多可以喝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补电解质;保持饮食清淡,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加重心脏负担。避免饮用大量冰水或冷饮,以防刺激胃肠道和血管收缩,诱发心脏不适;
- 控制情绪别烦躁,合理安排工作休息;
- 保证7-8小时高质量睡眠。避免熬夜和睡眠不足,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,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和刺激性饮食,保持心情放松,确保心脏得到充分休息。
猝死看似突然,实则是身体长期“报警”无果后的爆发。记住这些知识,既是守护自己,也是保护身边人!转发给亲友,让更多人远离猝死威胁,愿每颗心脏都能平稳跳动,每个生命都能被温柔守护。
台山发布编辑部
编辑:邓嘉文
来源:台山发布整理自台山市健康教育所、南医大二附院健康管理中心、网络
原标题:《警惕!猝死并非“突发”,这些信号和预防关键要牢记》
阅读原文
最新发布